月经生理调节

  女性自青春期到更年期,生殖器官出现周期性变化,称“性周期”。由于最明显的外在表现为月经,因而称“月经周期”。这种周期性变化,是通过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的下丘脑、垂体、卵巢(称为下丘脑-垂体-卵巢轴)内分泌系统的兴奋和抑制作用来调节的。

  一、下丘脑性激素

  位于脑底部,其中间隆突细胞能分泌肽类激素,具有高度生物活性,只需几毫微克(ng)就可产生生物效应。这些激素通过垂体门脉血管系统达到垂体前叶,促进或抑制其分泌各种相应的激素。起到促进作用的称释放激素(RH),起抑制作用的称抑制激素(IH)。

  (一)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(GnRH)

  为调节月经的主要激素,于1971年人工合成,其化学结构为10肽化合物。此激素能使垂体分泌促卵泡素(FSH)和促黄体生成素(LH),但主要为后者,故又称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(LH-RH)。它们究竟是一种还是两种激素,目前尚无统一认识。

  (二)生乳素抑制激素(PIH)

  下丘脑通过抑制来调节垂体泌乳激素(PRL)的分泌。脑组织中多巴胺即有此作用,故有认为多巴胺即系PIH者,但也有认为系经激发另一种物质而起作用,至今尚无定论。

  (三)下丘脑激素的释放与抑制调节

  1.神经介质

  主要有去甲肾上腺素、多巴胺及5-羟色胺。

  ⑴去甲肾上腺素促使LH-RH的分泌。

  ⑵多巴胺对LH-RH和PRL有抑制作用(或促进PIH的分泌)。

  ⑶5-羟色胺对LH-RH有抑制作用,但对PRL则有促进作用。

  2.反馈调节

  卵巢性激素可逆向影响下丘脑和垂体前叶促性腺激素的分泌,称反馈作用。有促进性作用者,称正反馈,反之称负反馈。雌激素与孕激素协同作用时,负反馈影响更显著。

  垂体促性腺激素系在Gn-RH调节下分泌,但又可反过来对下丘脑起负反馈作用。

  3.松果体

  位于第三脑室顶部,是一很小腺体。幼年时被破坏易发生性早熟。成年时被破坏,则Gn-RH的释放将受影响。发生肿瘤时,常伴有下丘脑-垂体-卵巢轴功能状态的抑制。

  二、垂体性激素

  (一)促卵泡激素(FSH)

  促进卵泡周围间质分化成为卵泡膜细胞,使颗粒细胞增生及细胞内芳香化酶系统活化。

  (二)促黄体生成素(LH)

  作用于已分化的卵泡膜细胞,使卵泡完全成熟,与FSH协同促使性激素的合成与分泌。卵泡成熟后LH突然大量释放,诱发排卵。黄体的正常功能,也是在LH的作用下产生的。

  (三)泌乳素(PRL)

  此激素结构与生长素相似,但作用不同。除受PIH调节外,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(TRH)、雌激素和5-羟色胺等对其有促进作用。PRL和雌、孕激素有协同作用,即促乳房发育和乳腺分泌作用。血液中PRL浓度无周期性变化,但卵泡中含量在月经前半期中偏高,抑制了颗粒细胞的黄素化,在黄体期则浓度降低,有利于黄体酮的合成。

  三、卵巢性激素

  在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影响下,卵巢主要合成并分泌雌激素与孕激素。女性体内雄激素,也可由卵巢以及肾上腺皮质分泌。

  卵泡期的卵泡内卵泡膜细胞为合成雌激素和雄激素的主要场所,其酶系统能将雄激素部分地转化为雌激素。颗粒细胞的芳香化酶系统受FSH的作用活化,也能将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。

  黄体期上述细胞的性激素合成更为活跃。此时内卵泡膜黄素细胞主要产生雌激素,也分泌孕激素;黄体粒层细胞的LH受体量大为增加,主要分泌孕激素。

  除卵巢外,胎盘可产生大量雌激素与孕激素,肾上腺皮质及睾丸也能产生极少量雌激素与孕激素。外卵泡膜细胞和卵巢间质细胞,正常能合成极少量的雄激素。

  性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基本结构与胆固醇相似,为一种类固醇激素,也称甾体激素。各激素合成的基本途径是统一的,仅因组织中酶系统的差别,而合成了不同的激素。活动过程均在细胞的粗面内质网内进行。

 

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。

查看更多: 生理 调节 女性 自青 春期 更年期 生殖 器官出 现周期